西湖龍井,簡稱龍井。因“淡妝濃抹總相宜”的西子湖和“龍泓井”圣水而得名。龍井茶產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南的龍井村四周的山區。茶園則分布于獅峰 山、龍井、靈隱、五云山、虎跑、梅家塢一帶,多為坡地。西北有白云山和天竺山為屏障,阻擋冬季寒風的侵襲,東南有九溪十八澗,河谷深廣。年均氣溫16℃, 年降水量1600毫米左右,尤以春茶吐芽時節,常常細雨蒙蒙,云霧繚繞。山坡溪澗之間的茶園,常以云霧為侶,獨享雨露滋潤。茶區土壤,多屬酸性紅土,結構 疏松,通氣透水性強。尤以獅峰山土壤含有效酸較多,使茶樹根深葉茂,常年碧透,萌發輪次多,采摘時間長。西湖龍井,即生長在這以江帶湖,泉溪密布,氣候溫 和,雨量充沛,四季分明,常以“西子”為伴的得天獨厚的環境之中——這正是龍井茶獨具高格、聞名遐邇之故了。早在北宋時期,龍井茶區已 初步形成規模,當時靈隱下天竺香林洞的“香林茶”,上天竺白云峰產的“白云茶”和葛嶺寶云山產的“寶云茶”已列為貢品。北宋高僧辯才法師歸隱故地,也是當 年與蘇東坡等文豪在龍井獅峰山腳下壽圣寺品茗吟詩之處,蘇東坡有“白云峰下兩旗新,膩綠長鮮谷雨春”之句贊美龍井茶,并手書“老龍井”等匾額,至今尚存壽 圣寺胡公廟、十八棵御茶園中獅峰山腳的懸巖上。到了南宋,杭州成了國都,茶葉生產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。元代,龍井附近所產之茶開始露面,有愛茶人虞伯生始 作《游龍井》飲茶詩,詩中曰:“徘徊龍井上,云氣起晴畫。澄公愛客至,取水挹幽竇。坐我詹卜中,余香不聞嗅。但見瓢中清,翠影落碧岫。烹煎黃金芽,不取谷 雨后,同來二三子,三咽不忍漱。”可見當時僧人居士看中龍井一帶風光幽靜,又有好泉好茶,故結伴前來飲茶賞景。
到了明代,龍井茶開始嶄 露頭角,名聲逐漸遠播,開始走出寺院,為平常百姓所飲用。明嘉靖年間的《浙江匾志》記載:“杭郡諸茶,總不及龍井之產,而雨前細芽,取其一旗一槍,尤為珍 品,所產不多,宜其矜貴也。” 明萬歷年的《杭州府志》有“老龍井,其地產茶,為兩山絕品”之說。萬歷年《錢塘縣志》又記載“茶出龍井者,作豆花香,色清味甘,與他山異。”此時的龍井茶 已被列為中國之名茶。明代黃一正收錄的名茶錄及江南才子徐文長輯錄的全國名茶中,都有龍井茶。
如果說在明代龍井茶還介于諸名茶之間的 話,到了清代,龍井茶則立于眾名茶的前茅了。清代學者郝壹恣行考“茶之名者,有浙之龍井,江南之芥片,閩之武夷云。”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,四次來到龍井茶 區觀看茶葉采制,品茶賦詩。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還被封為“御茶”。從此,龍井茶馳名中外,問茶者絡繹不絕。近人徐珂稱:“各省所產之綠茶,鮮有作深碧色 者,唯吾杭之龍井,色深碧。茶之他處皆蜷曲而圓,唯杭之龍井扁且直。”民國期間,著名的龍井茶成為中國名茶之首。
新中國成立后,國家積極扶持龍井茶的發展,龍井茶被列為國家外交禮品茶。茶區人民在政府的關懷下,改舊式柴鍋為電鍋,選育新的龍井茶優良品種,推廣先進栽培采制技術,建立龍井茶分級質量標準,使龍井茶生產走上了科學規范的發展道路。
從龍井茶的歷史演變看,龍井茶之所以能成名并發揚光大,一則是龍井茶品質好,二則離不開龍井茶本身的歷史文化淵源。所以龍井茶不僅僅是茶的價值,也是一種文化藝術的價值,里面蘊藏著較深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淵源。
西湖龍井,享譽世界,它有四絕:一色絕,二香絕,三味絕,四形絕。即色澤翠綠,香氣濃郁,甘醇爽口,形如雀舌。龍井茶的檔次,除按采茶時間之外,還有按 具體產地之區分。在歷史上有“獅、龍、云、虎”等四個品類。新中國成立后,歸并為“獅峰龍井”、“梅塢龍井”、“西湖龍井”三個品類。按外形和內質的優次 分為1~8級。以獅子峰所產較佳,其色澤嫩黃,高香持久,被譽為“龍井之巔”;龍井村所產,以其茶葉肥嫩,芽峰顯露,茶味較濃為特色;梅家塢所產之茶,做 工精湛,色澤翠綠,形似金釘,扁平光滑,湯色碧綠,味鮮爽口。
龍井茶所含氨基酸、兒茶素、維生素C等成分,均比其他茶葉為多,營養豐富,有生津止渴,提神益思,消食化膩,消炎解毒之功效。若以當地虎跑、龍泉之水沖泡,則更是鮮爽味烈,綠野飄香,杯中茶芽成朵,交錯輝映,賞心悅目,素有杭州“雙絕”之譽。
西湖龍井茶集中產地獅峰山、梅家塢、翁家山、云棲、虎跑、靈隱等地,處處林木茂密、翠竹婆娑,一片片茶園就處在云霧繚繞、濃蔭籠罩之中。這里具有得天獨 厚的生態條件,氣候溫和、雨量充沛,年平均溫度16°C ,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,尤其春茶季節,細雨蒙蒙,溪澗常流。土壤深厚,多為沙質壤土,唐代陸羽《茶經》中所說的“礫者上”,正與優良品質的龍井茶生 于吵壤土相吻合。龍井茶區的茶樹品種,芽葉柔嫩而細小,富含氨基酸與多種維生素。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優良品種,為龍井優良品質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條件。
龍井茶的采制技術相當考究。龍井茶采摘有三大特點:一是早,二是嫩,三是勤。歷來龍井茶采摘以早為貴,茶農常說:"早采三天是個寶,遲采三天變成草"。 明代田藝衡在《煮泉小品》中曾有"烹煎黃金芽,不取谷雨后"之句,說明**龍井茶向來就強調要早采。通常以清明前采制的龍井茶品質較佳,稱明前茶,谷雨前 采制的品質尚好,稱雨前茶。另外龍井茶的采摘十分強調細嫩和完整。只采一個嫩芽的稱"蓮心";采一芽一葉,葉似旗,芽似槍,稱"旗槍";采一芽二葉初展 的,葉形卷如雀舌,稱"雀舌"。通常制造1公斤特級龍井茶,需要采摘7~8萬個細嫩芽葉,其采摘標準是完整的一芽一葉,芽長于葉,芽葉全長約1.5厘米。
采回的鮮葉需在室內進行薄攤,目的是散發青草氣,增進茶香,減少苦澀味,增加氨基酸含量,提高鮮爽度。還可以使炒制的龍井茶外形光潔,色澤翠綠,不結團 塊,提高茶葉品質。經過攤放的鮮葉需進行篩分,分別進行炒制,這樣不同檔次的原料,采用不同鍋溫、不同手勢來炒制,才能恰到好處。
** 龍井茶全憑一雙手在一口光滑的特制鐵鍋中,不斷變換手法炒制而成。炒制分青鍋、回潮和輝鍋三道工序。青鍋,即殺青和初步造型的進程;輝鍋目的是進一步整形 和炒干。龍井茶分13個等級,即特級1-3等和1-10級。實際上現在9、10兩級已不再生產。一般特、1、2、3級為**龍井,4~6級為中級龍井,7 級以下為低級龍井。級別越低,炒制時鍋溫越高,投葉量越多,炒制手勢也越重。
炒制好的龍井茶極易受潮變質,必須及時用紙包成0.5公斤 一包,放入底層鋪有塊狀石灰(未吸潮風化的石灰)的缸中加蓋密封收藏。貯藏得法,約經0.5~1個月后,龍井茶的香氣更加清香馥郁,滋味更加鮮醇爽口。保 持干燥的龍井茶貯藏一年后仍能保持色綠、香高、味醇的品質。